学院概况
体育部前身为体育军事训练部组建于1987年,2011年更名为体育部,主要承担全校体育教学、群体竞赛、大学生体质测试、研究生培养、运动队训练及体育科研工作。
2003年获得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授权点,设有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和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两个研究方向。
近年来,在各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音像教材7部,科研立项90余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科技贡献二等奖1项、全国学校体育教学成果优秀奖2项,黑龙江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成功承办了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体育科学大会。参加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亚运会科学大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科学大会、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达200余人次。
我校是国家首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大学,拥有设施完备的体育馆(3.2万平米)。代表队参加全国各类大学生比赛共获金牌13枚。在省级各项比赛中,共夺得冠军184个,9人次破4项省大运会纪录。2006年都灵冬奥会获双人滑铜牌、女子速度滑冰500米银牌,2007年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双人滑冠军。
从1997年开始举办校体育文化节,年均举办20项的群体竞赛活动,近3万人次参加。拥有20余个大学生单项体育协会。形成了我校特色群体活动赛事体系,营造出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学校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师资队伍
体育部现有教职工53人,专任教师44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7人。现有硕士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9人。4位教师兼职全国性学术组织、单项协会委员,1位教师任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位教师任国际、国内体育期刊编委。学科拥有海外留学经历及冬季运动项目博士后教师1人,国际级裁判4人。
学科建设
我校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始建于2003年,200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方向稳定、课程设置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体育行业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目前,学科有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和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两个研究方向;拥有一支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了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运动生理和心理实验室,拥有人体成分分析仪、维也纳心理测试系统等实验设备。
基层学术组织
第一教学中心
第一教学中心共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9人、助教2人,硕士生导师4人。近3年,第一教学中心主持省教改项目2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省社科基金教育学1项、校教改项目3项;获得校教育教学优秀集体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出版专著3部。
研究方向
体育基础理论和专项理论课教学、体育实践课教学、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运动队训练。
体育专项
按项目分类中心下设7个教学俱乐部,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垒球、橄榄球、街舞和健美操、体育舞蹈和健身健美。
高水平运动队项目:田径;普通运动队项目:棒垒球、橄榄球、羽毛球、网球和乒乓球。
人才需求
体育专项: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垒球、橄榄球、街舞和健美操、体育舞蹈和健身健美、田径等。
联系方式
王志鹏,手机号码:13704848810
电子邮箱:wangzhipeng@hrbeu.edu.cn
第二教学中心
第二教学中心共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10人,助教2人,硕导5人。近三年共计出版专著及教材4部,发表论文15篇,其中核心论文9篇。主持省、校级课题立项7项,获各类奖项10项。
研究方向
体育基础理论和专项理论课教学、体育实践课教学、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运动队训练。
体育专项
按项目分类中心下设9个教学俱乐部,包括:篮球、排球、足球、游泳、武术、散打、巴西柔术、瑜伽、轮滑(含速滑)。
高水平运动队项目:篮球、排球、田径;普通运动队项目:篮球、排球、足球。
人才需求
体育专项:篮球、排球、足球、游泳、武术、散打、巴西柔术、瑜伽、轮滑(含速滑)等。
联系方式
孙竟猛,手机号码:15561884888
电子邮箱:sjm@hrbeu.edu.cn
支持条件
除学校提供的相关引进人才待遇外,体育部提供相应的办公和实验用房,并在研究生招生、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校园体育文化
联系方式
体育部网站网址:http://pt.hrbeu.edu.cn/
联系人:王永梅
Email:wangyongmei@hrbeu.edu.cn
Tel:0451-82518053
地址:哈尔滨工程大学新综合体育馆A11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