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English    
 
 培养方案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学位)

 

一、适用学科

学科名称:体育教育训练学                      学科代码:040303

二、适用年级

2020级硕士生开始。

三、适用学习形式

全日制。

四、学科简介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一门研究体育课程教学与运动训练一般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涵盖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两个领域,涉及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对象、内容、方法、组织实施等各个方面。

我校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始建于2003年,200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方向稳定、课程设置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体育行业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目前,学科有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和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两个研究方向;拥有一支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了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运动生理和心理实验室,拥有人体成分分析仪、维也纳心理测试系统等实验设备。先后承担奥运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科研课题15项;近5年,发表SCISSCIEICSSCI等期刊检索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体育科学大会;先后为国家冰壶队、花样滑冰队、冰球队等提供科技支撑与服务工作;先后获得全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优秀奖2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5项。

五、培养目标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面向教育现代化、面向体育强国战略和全民健身计划,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在体育教育领域从事教学、训练、科研及管理的学术型专门人才。具体目标包括:

1.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能立志为祖国的体育和教育事业服务,能从事体育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和业务管理工作。

2.掌握体育教育训练学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至少2项运动项目的专业技能及其教学、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能独立开展本学科教学、训练、科研及相关工作。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应用相关电脑软件;具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六、主要研究方向

1.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2.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七、培养方式

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含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导师指导或导师组集体培养的方式,充分考虑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能力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严格执行导师组会议或座谈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八、学制和最长学习年限

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4年。

九、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必修环节以及学位论文要求

1.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备注

公共必修课

202032013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必选

202032013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2

必选1

202032013018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202032013003

第一外国语(英语)

60

3

1

必选1

202032013004

第一外国语(俄语)

60

3

1

202032013005

第一外国语(日语)

60

3

1

专业必修课

202011611001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32

2

1

必选

202011611002

体育运动心理学进展

32

2

2

202011611003

课程与教学论

32

2

1

202011611004

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24

1

2

方向1必选

202011611005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24

1

2

方向2必选

202011611006

运动技能实践与教学

48

3

1

必选

202011611007

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32

2

2

202011611008

体育科研方法

32

2

2

202011611009

论文写作指导

16

1

2

选修课

202011611010

专业英语

16

1

2

选修

202011611011

计算机应用

16

1

1

选修

202011611012

体育社会学进展

16

1

1

选修

202011611013

运动生理学进展

16

1

2

选修

202011611014

体育统计学

32

2

1

选修

202011611015

运动损伤与康复

16

1

2

选修

202011611016

体育健身理论与方法

16

1

2

选修

202011611017

体育管理学进展

16

1

2

选修

202011611018

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

16

1

1

选修

202011611019

体育测量与评价

16

1

1

选修

202011611020

运动训练学进展

16

1

2

选修

202011611021

体育经济学进展

16

1

1

选修

202011611022

冬季奥林匹克文化

16

1

2

选修

学分要求

应修总学分≥ 3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 28学分,必修环节≥ 4 学分。

其他要求

1.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跨一级学科课程至少2学分。

2.对缺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若干门本科阶段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3.运动技能实践至少选择1个项目;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教育实习。应选择至少2个运动项目开展教育实习,协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或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或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

4.除规定要求选修课程外,专业选修课可从本表中选择,也可在导师指导下从“全校研究生课程目录”中选择。

2.必修环节及要求

必修环节名称

开课学期

考核内容或考核要求

考核方式

备注

学术

活动

1

1-5

学术学位硕士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专家报告等活动次数不少于10次,撰写并提交学习心得(每篇2000字以上)至少2篇,经导师审核签字,报教务办备案后记学分。第5学期前完成。

由体育部教务办负责考核

至少

选择

1

环节

创新竞赛与创业活动

1

5

研究生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或国家层面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等,符合学校有关规定条件的,可获得创新竞赛与创业活动成绩及学分。

由研究生院学术办公室考核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2

3

论文选题原则上应在课程学习结束前开始准备,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少于1年。选题时要阅读本领域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总数不少于50篇,原则上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论文选题一般应结合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特长与兴趣,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导师的指导能力和完成论文所需要的研究条件。文献综述报告经导师签字,报教务办备案。

开题报告必须公开进行,开题报告后经导师同意,方可正式开展论文研究工作。开题报告时间根据研究生工作进度确定,应于第3学期末前完成,二次开题在第4学期初完成,两次不能通过则停止培养,具体按《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程序和要求执行。开题报告通过6个月以上方可办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手续。开题报告须公开进行。经体育部审核通过后计入该必修环节学分。

由开题报告小组负责考核

必选

中期

检查

1

5

体育部根据学校要求内容和程序组织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最迟于开题报告通过后1年内完成,经导师和中期检查小组检查评议,评议合格后计入该必修环节学分。中期检查不合格的硕士生,可于3个月后再次申请检查,仍未通过者,按《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程序和要求执行。

由中期检查小组负责考核

必选

3.学位论文要求

对学位论文的学术道德、学术水平、创新成果、论文撰写以及答辩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学术道德:学位论文要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严格遵守学校有关文件和要求。

学术水平:学位论文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论文选题应聚焦体育课程与教学或运动训练某一领域有研究价值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论文的论点、结论和建议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论证逻辑清晰、方法科学合理、论据论断充分;论文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自己的新见解。为保证论文质量,论文工作必须有一定的工作量。

创新成果:学位论文应有独立见解,观点、结论或研究方法应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是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而取得的理论或实践成果,或是学校体育领域调查、实验研究而得出的实践创新成果,并以此为内容撰写完成的学术论文。

论文撰写及答辩:论文撰写的格式及规范按《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要求执行。学位论文应于第6学期初完成,经导师同意后进入答辩程序。论文评阅与答辩需要经过导师审查、主审人审查、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外审,以及根据外审意见修改论文等环节,各环节均合格,方可进入正式答辩程序。答辩程序和要求按《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执行。答辩未通过者,需要重新修改论文,再次通过专家评阅后方可申请答辩。

学位论文送审前,研究生应参与课题研究至少1项;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名义在国家正式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要出具中国知网(CNKI)检索该论文的信息。


© 2017 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馆 邮编:150001 电话:0451-82518053
管理维护:体育部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